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Bob Dylan)于瑞典时间10月13日下午1:00(北京时间晚7:00),获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给词曲创作人。不过,对于迪伦获奖,各方反应不一,瑞典文学院的理由是迪伦“在美国歌曲的伟大传统里,创造了九游娱乐app下载新的诗意表现手法”。乐坛为之振奋,而文坛一片哗然。
一个不了解迪伦的人当然会以“爆冷”“不可思议”等词语来形容他,仅仅因为一个歌手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那么鲍勃·迪伦究竟是谁呢?
鲍勃·迪伦,20世纪的摇滚教父,跨时代的文化偶像。1941年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的希宾,20多年以后,成了60年代世界反主流文化的主将。“传奇、偶像、谜…… 这类称号或者诚心实意,或者无关痛痒,或者老生常谈,拈来用之,还算轻易。但先知、基督、救星等等头衔,就不是闹着玩的了。”鲍勃?迪伦也确实称得起所有这些头衔,他是先知,是基督,是救星。他孕育了年轻一代的梦想、反抗和希望。他有力地呐喊对旧世界的否决。他赋予他那个时代某种自由的理念。他所塑造的新神话至今仍影响着我们。鲍勃?迪伦,既是享乐又是清醒,既是流行音乐又是哲学,既标新立异又寻根守底。是的,正是他,凭借着几首歌,创造了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荡》、《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迪伦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作为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
也许你不懂民谣,不懂摇滚,但是这与你去了解他无关,他代表的是一个故事:一个不幸的人幸运的获得了全世界热爱的离奇的故事。或许你觉得那是不是我们去读他的自传就可以了呢?这也会进入一种怪圈:热爱音乐的人们会对看厚厚一本书而感到不耐烦;热爱文学的人们可能会对一个歌手写的自传而不屑一顾。所以如若不是一个歌手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你也许不会把这两者如此串联起来!
我们大多数人在空间和时间上都绝对的远离迪伦。他的名声来自于那个疯狂的六十年代的美国。所有人都走上街头为口号欢呼,同时不管口号究竟是什么意思;人们为爆炸欢呼然后在爆炸声中齐声高唱抗议炸弹的歌曲。他们一致认为抗议歌曲的扛鼎之作,六十年代的国际歌,就是这首《blowin'in the wind》,而他们的抗议领袖就是这首歌伟大的作者迪伦,他将改变这个世界,仅仅用吉他,嗓子,口琴。
歌曲名:Blowing In The Wind
歌手名:Bob Dylan
专辑名: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发行年份:1963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里路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才能成为真正的男子汉?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一只白鸽要飞越多少汪洋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最终在沙滩上静养?
Yes,九游娱乐下载 'n'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是啊,炮弹要从头顶飞过多少次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被永远地禁止?
The answer,九游娱乐在线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问题的答案啊,我亲爱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荡
Yes, 'n' how many years can a mountain exist
是啊,一座高山屹立的时间能有多长
Before it's washed to the sea?
直到被冲刷入海洋?
Yes, 'n'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是啊,那些人能坚持多少个年月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直到被允许释放?
Yes, 'n'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是啊,一个人能多少次扭过他的头
Pretending he just doesn't see?
假装什么也没看见?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问题的答案啊,我亲爱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荡
Yes, 'n'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是啊,一个人需要多少次仰望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才能看见蓝天在上方?
Yes, 'n'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是啊,一个人需要有多少只耳朵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才能听到别人的哭喊?
Yes, 'n'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l he knows
是啊,到底需要多少人牺牲?
That too many people have died?
才能使他明白已有太多的生命死亡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问题的答案啊,我亲爱的朋友,在风中飘荡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在风中飘荡
那是个多么单纯的时代啊?到底是单纯还是愚蠢?
如果你抛开所有这些扯淡的历史背景来听这首《blowin'in the wind》,如果你不是个神经过敏的愤青,你要如何才能把这首欢悦如潺潺流淌的小溪的民谣听成一首妄图改变世界的歌曲呢?这绝对只是一首朗朗上口的民谣,它表达的只是一种亘古不变的情绪:迷惘。难道不是吗?它在不断的提问,并非愤怒的反问;它并没有说出答案,它只说答案在风中。或许它还稍稍有点焦躁,可是一个二十岁的文艺青年怎么可能不有那么点焦躁呢?谁的二十岁没有一点焦躁呢?
迪伦在这首歌之后就脱离了所谓的抗议民歌界,玩起了摇滚,并且写下了《like a rolling stone》,并且一直都在做各样新的尝试,一直到他七十岁的时候还在开巡回演唱会。他一次又一次地改编《blowin'in the wind》,一次又一次地在演唱会上重新演绎这首歌。可是人们却对此充耳不闻。迪伦无奈地说,他想重新创造一些东西,可是人们再也不去听了。
大众就是如此的任性,让一个活着的天才在二十岁的时候死去,一直死到今天。
迪伦的第二张专辑《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
封面上的女孩是他当时的女友苏珊
迪伦的演唱会不愁票房,但是迪伦也明白,人们并不是去听歌的,他们只是想去见见活着的传奇。
迪伦足够长寿,我想这有好处,这样他可以等到新的听众出生,远离那个杀了他的年代的听众,然后去听他淡淡的忧伤和无奈。
迪伦的青春是在“启蒙时代”度过的。他说过,虽然启蒙的时代早已过去,可是对他来说,启蒙才刚刚到来。他在伍德思克的时候,也就是他二十来岁的时候,大量阅读了“启蒙时代”的那些著作。这或许让他有了有别于同时代歌手的一些思想,起码让他更加富有逻辑和思辨能力。因为“启蒙的时代”启蒙的就是理性。
也许正是因此他才写下了那些疑问,启蒙的时代早已过去,可是答案依然在风中。
群体的力量有时候太过野蛮和霸道,个人在群体中无能为力,没有人会听你娓娓道来细说乾坤,群体只热爱口号。
中文版和英文版的鲍勃·迪伦编年史(自传)
而当你细细去读迪伦的自传时,你可能无法从中找到文字与音乐的关系。事实上,书里面提到与他音乐有关的文字不多,或者是间接含糊涉及一两句,更多的文字像是散文或随笔,信马由缰,连缀着他的生平。但是如果仅把它当成一本随笔、散文,又是怎么样呢?这时,会发现,迪伦的妙笔开始生花。
不得不佩服这个民谣诗人,哪怕他写一些极其细小的事情,也都用诗一般的语言,看上去很多事物并不关联,但是在迪伦的语境下,就变得那么优美。“厨房的那头,一道银色的月光穿过窗户的空格照亮了桌子。这首歌似乎碰到了墙上,我停止了写作,很想点一支烟,冲个热水澡。”“还是和从前一样——我先被人领着经过一座独木桥——继续往上走——远处有一株早已死去的树,树枝从树干上伸展出来——一切是那样的宁静,那样生动。”迪伦的文字很细腻,他很敏感,他喜欢用这些文字描述他看到的世界。迪伦在用他精致、隽永的文字消融过去几十年来出版物在他身上和灵魂的涂鸦,他希望把自己勾勒成一个傲慢但很安静的迪伦。
迪伦没有用撰写历史的方式去写自己的生平,那些大量的意识流般的语言,让你感觉不到是在阅读一本明星传记,甚至,从迪伦写下第一个字开始,他就没想过把他写成传记。他的确在努力回顾过去,但记录下来仍是诗与歌。
称迪伦为音乐诗人,绝对是没有问题的。自传中有一些段落,简直可以作为写文章的范本。
“她没什么有趣的。但我希望能有个望远镜。”(在一场无聊的谈话中,迪伦把目光投向了街对面的办公室,看见一个女秘书在忙。)
“有一次她对我说幸福并不在任何一条路上,幸福本身就是那条路。他还教育我要待人和善,因为你将遇到的每个人都在打一场艰苦的战斗。”(迪伦的外婆对他的教导。)
“我做每件事情都很快。思考得快、吃得快、说得快、走得快。我甚至唱歌都很快。我需要让自己慢下来,如果我要成为一个言之有物的作曲家的话。”(然后迪伦去读1855-1865年间报纸的缩微胶卷。)“我尽量多地往自己脑子里塞进这些东西,然后锁起来放在脑子里看不见的地方,不去碰它。我想以后我得叫辆卡车才能把这些东西运走。”
“麦克利什说他认为我是严肃的诗人,说我的作品将被以后的几代人当成试金石,说我是战后的铁器时代诗人,但我似乎从过去的时代继承了某种形而上的东西。”(诗人麦克利什对他的评价。反过来,他对这位桂冠诗人的评价是:)“我们中间的大多数人几乎没有离开过地面,他却已经到了月球。”
“我可以用到它。他在视觉、触觉和味觉上都散发出体面的气息,在它上面多少有点宇宙的灵性。”(他和李普曼等人一起获得普林斯顿的名誉博士学位。)
“和波诺在一起的感觉很像是在火车上吃饭——似乎你在移动,要去往什么地方。波诺有一颗古代诗人的灵魂,在他身边你得很小心。他能咆哮到几乎要引起地震。他还是个纸上谈兵似的哲学家。”(他和U2主唱Bono在一起吃饭聊天的感觉。)
当然,最牛逼的祝贺还是来自中国诗人于坚:“奖给了灵魂,没有奖给修辞或观念。将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厌倦了,它只是要生活,要爱,要唱歌,要忧伤。于是,鲍勃·迪伦来了。这是向垮掉的一代,向六十年代,向浪漫主义,向波西米亚,向嬉皮士,向口语一一致敬。世界醒了。”
奥巴马在社交网站“推特”的美国总统官方账号上发文,对鲍勃·迪伦获奖表示祝贺,称迪伦是他最爱的“诗人”之一,获得此奖实至名归。奥巴马还附上了迪伦音乐作品集。
有话要说...